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9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研究AlN覆铜板在盐雾环境下的性能退化及其微观机制。方法 采用交替喷雾和干燥方法对AlN覆铜板进行15周期的中性盐雾试验,并在第1、3、6、10、15周期时检测其相关性能。主要通过击穿电压测试、介电性能测试和导热性能测试等方法,分别评价AlN覆铜板的电绝缘特性、介电损耗及导热系数,并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测试对试样表面/截面微观形貌和元素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AlN覆铜板导热系数和击穿电压随盐雾试验周期的增长而逐渐退化,最大退化率分别为13.2%和73.8%。介电损耗明显增加,盐雾试验15周期后,在低频区域的最大值约为1.3。Cu电极发生明显腐蚀,生成大量绿色腐蚀产物,导致表面Ni-P镀层脱落失效。H2O分子扩散进入AlN陶瓷内部,在局部区域造成陶瓷水解,逐渐形成微裂纹。结论 盐雾试验过程中,Ni-P镀层逐渐开裂剥落,Cu电极表面最终形成大面积疏松多孔的腐蚀产物层。H2O、Cl、Na+等逐渐溶解扩散进入AlN陶瓷,导致陶瓷中空位、裂纹、杂质缺陷浓度增加,二者都会增强导热过程中的声子-缺陷散射,进而导致AlN覆铜板导热系数退化。  相似文献   
52.
目的 系统研究前驱体聚合反应时间对PI膜及其碳化、石墨化后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调整聚合合成聚酰胺酸(PAA)溶液过程中的反应时间,制备石墨膜前驱体聚酰亚胺(PI)原膜,将不同工艺条件下制得的PI膜进行碳化、石墨化处理,得到高导热率石墨膜。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仪和LFA激光闪射仪对制备的PI膜、碳化膜及石墨膜的微观结构和热导率进行检测。结果 随聚合反应时间的延长,PI膜酰亚胺化程度和石墨膜的石墨化程度及导热性能先增高、后降低。反应时间为3 h时,制得的石墨膜结构致密,石墨片层取向性好,导热性能最好,热导率可达765.2 W/(m.K)。结论 PI膜前驱体聚合反应时间显著影响PI膜酰亚胺化的程度和有序度,进而影响石墨膜的定向性和导热性能。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在不同热流条件下,通过调整SiO2气凝胶的孔隙率、涂层厚度等,以满足合适的隔热要求。方法 针对中短程飞行器飞行时外壁面承受短时高热流的特点,在分析孔隙率对SiO2气凝胶热导率影响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不同气凝胶孔隙率、气凝胶厚度及热流作用下的温度响应。结果 得到了不同条件下满足隔热要求的气凝胶最小厚度,以及气凝胶表面的最高温度。高温情况下,气凝胶孔隙率为96%时,有效热导率最低,孔隙率超过96%时,隔热性能变差。结论 当飞行器内壁面温度满足要求时,增大气凝胶的孔隙率,则需要减小气凝胶的厚度,相应的气凝胶表面温度会升高,但升幅很小。当飞行器外壁面承受长时间大热流时,仅调整气凝胶的厚度和孔隙率不能达到结构的隔热要求。  相似文献   
54.
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区水体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1997-05在珠峰地区绒布冰川采集的4类水样的实测资料表明,本区各类水体都呈碱性,PH值的大小顺序为:湖水〉湖水〉表层雪。河水和湖水的阴离子以SO^2-4为最大,而表层雪样品以Cl-最大;  相似文献   
55.
以工业废弃物粉煤灰和当地粘土为主要原料,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发泡剂,采用发泡注浆法制备轻质莫来石耐火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对耐火材料晶相的影响以及发泡剂的种类、添加量和浆料固含量对轻质耐火材料常温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烧结温度可改善耐火材料的晶相,同时对制品的孔隙率也有一定影响。选择适宜的发泡剂及添加量,在一定的浆料固含量范围内,可以制备容重小,孔隙率高,导热系数小,机械强度适中的轻质耐火材料。  相似文献   
56.
为探索采空区冒落带内破碎岩体中地下水的渗流特征,建立采空区冒落带内破碎岩体渗透系数与空隙率的相关关系,确定采空区冒落带内破碎岩体的渗透系数值,并基于采空区冒落带内破碎岩体的空隙分布特征与大孔隙非均质多孔介质的水流特征,设计了一套一维渗流柱,采用常水头稳态渗透法对采空区冒落带内破碎岩体的渗透性能以及不同空隙率破碎岩体的渗...  相似文献   
57.
Electrical apparatuses are prone to arc, which generally causes a fire, even an explosion hazard, when a flammable gas mixture is present, especially during industrial processes. Terrible fire scenes are challenging for fire investigations. In this work, by performing a simultaneous thermal analysis test we simulated a fire environment and found that as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the oxidation/exothermic peak temperature of ‘cause’ bead became higher, but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was unaffec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ead pattern underwent oxidation at approximately 831 °C, melting initiated at approximately 1060 °C, and the pattern then disappeared. The melted pattern grain chang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ritical temperature stages: Approximately 600 °C, the onset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melted pattern grains began to be equiaxed; approximately 831 °C, at which the grains were interspersed with oxygen-containing material; and 831–1060 °C, when the grains disappeared, which is a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electrical fires. However, the boundaries remained throughout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process. Moreover, the bead pattern demonstrated three metallographic regions: Deep layer (Region I), the intermediate layer (Region Ⅱ), and surface layer (Region Ⅲ). Region I was the most thermally sensitive, in which equiaxed crystals first appeared. Region Ⅲ was the thermal reaction lag zone, in which the typical branching crystals finally disappeared, and Region Ⅱ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 Regions I and Ⅲ. The results may help fire investigators determine the fire scene temperature stages and provide support for fire evidence extraction.  相似文献   
58.
研究纳米材料对环境中微生物细胞活性的影响可为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受试生物,采用电导率仪测定细菌培养液电导率变化,分别研究了纳米TiO2、纳米ZnO、纳米Fe3O4、纳米SiO2、纳米二氧化钛载银、纳米磷酸锆载银、纳米棕色银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对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细胞活性影响更大;同种纳米材料,粒径越小,对细菌的细胞活性影响越强;对细菌细胞活性影响最大的是纳米棕色银,对细菌细胞活性影响最小的是纳米SiO2和Fe3O4.  相似文献   
59.
渭河陕西段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变化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厘清潜流带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变化及与水量交换、沉积物颗粒结构间的关系,于2013年春夏两季对渭河陕西段5个研究断面66个测试点位沉积物的野外原位渗透系数、颗粒粒径、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渭河沉积物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粒径,同时沉积物垂向分层、排列组合也影响其渗透性能;沉积物重金属Cu、Zn、Pb、Cd质量分数在垂向上不同深度其含量大小不同,在时间上总体呈现春季夏季,富集系数(EF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春季Cu、Zn(除华县)、Pb(除眉县)、Cd富集严重且主要受人为输入源影响,夏季除Cd元素外,Cu、Zn、Pb的EF值均1.5,说明其含量主要来源于地壳和岩石圈的自然风化过程;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粘土与粉砂(粒径0.075 mm)百分比与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呈弱相关,重金属粒径效应不显著,粒径不是控制重金属含量的主要环境影子;对单一重金属垂向不同深度含量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除Cd外,其余3种重金属在垂向上的相关系数均0.5(p0.01),说明单一重金属在垂向上具有同源性且存在相互迁移与转化.  相似文献   
60.
利用废CRT屏玻璃为原料制备泡沫玻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废阴极射线管(CRT)屏玻璃为主要原料,碳黑为起泡剂,采用粉末烧结法制备了低密度保温泡沫玻璃。通过扫描电镜(SEM)、导热系数测定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起泡剂的用量、发泡温度和发泡时间对泡沫玻璃泡径、密度、热学性能以及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烧制工艺条件下,随起泡剂掺加量增加,烧制所得的泡沫玻璃密度成"V"型变化;当其掺加量为0.20%时,泡沫玻璃在密度、孔径分布以及力学性能上均达到最佳。随着发泡温度的提高和发泡时间的延长,密度会逐渐减小,泡沫玻璃的气泡会逐渐增大,以致产生连通现象。当发泡温度为820℃、发泡时间为30min时烧制的泡沫玻璃密度为0.180 g/cm3,导热系数为0.0695 W/(m.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